“天宫第二课堂”在太空授课,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同时也表露了我国教育的温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爱岗的小编帮助...
“天宫第二课堂”在太空授课,体现了空间站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同时也表露了我国教育的温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理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优秀6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一你相信在太空上能用水做成桥吗?你相信在太空中能把水油分离吗?你相信在实验箱里能实现相对论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天空课堂吧。
今天翟志刚老师、王亚平老师和叶富光老师给我们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有用水的张力做水枪的实验,有炮兵墩墩的实验,还有水油分离等实验,我看的津津有味。一开始,王亚平老师利用过饱和乙酸溶液做了一颗水球,这水球非常的神奇,一出来就成冰球了,看似冰球,可是王亚平老师一摸却是烫的,真是妙趣横生。另外在太空抛物实验中,王亚平老师请来了一位特殊的助教——就是冰墩墩。冰墩墩被抛出后,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这个知识点要是记不住,可就对不起”再就业的冰老师”了。接下来是我最喜欢水油分离的实验了,在地面上水和油自然分层,油在水上,而在空间站上,水和油并没有自然分成,而是需要离心作用才能分成,叶光富老师用力的甩了甩。水和油竟然自己分层了,真是满分作文网太不可思议了!最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太空舱内的14个实验箱,这几个箱子可以做一千多个无法在地球上完成的实验。
看完了天空课堂,我十分为祖国感到自豪。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的航天人不畏艰辛、勇于攀登、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是一支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队伍,由此形成了航天精神。想要把航天精神传承下去,必须靠着青少年的刻苦学习,所以现在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要上课总是说话开小差,作业马马虎虎不按时完成,我们一定要杜绝这些不良现象。要像这些航天员一样刻苦学习,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科学梦张力无限,飞天梦永不失重。经过两次太空授课,我受益匪浅,不仅认识到了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对学习的热情也更加强烈了。仰望星空上的神舟13号,我将更加努力学好知识,为未来中国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天宫课堂第二课学生观后感400字 篇二“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太空教师”王亚�
今天,她再次主讲天宫课堂第二课。这次的课堂一共有四个实验,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一个有关水的张力的实验——液桥演示实验。王亚平老师先往两块透明的板子上挤了一些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两块板上的两个水球融在一起,最后慢慢地拉开,哇!一条晶莹剔透的水桥出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哈哈,其实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在太空中,亚平老师在第一课向我们展示过一个水做的“地球”,它和水桥的原理是一样的。同时三位老师也向我们介绍了“天宫”里的科学设施,它们的功能五花八门,但也一应俱全。
我中华之飞天梦从神话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夸父追日,到万户飞天的壮举,敦煌石窟的仕女飞天壁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对飞向太空,在星河中遨游,免不了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我们将来也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螺丝钉”。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700字 篇三在第一次的天宫课堂后,我们迎来天宫第二课堂,先讲了一些实验,然后学生提一些问题,三位老师回答。对我吸引力最大的两个实验,一个是“冰雪”实验,一个是“水油分离”实验。
“冰雪”实验的主体是在醋酸钠过饱和溶液中放入醋酸钠晶体使其结晶便做出了雪花的形状。用化学元素进行一个造雪的效果,便有了这一实验。透明的液球飘在半空中,王亚平老师用沾有晶体的粉末的小棍点在液体上,球
“水油分离”实验是用力摇晃一个装有水和油的瓶子,让水油充分混合,瓶中一片黄色。在我们地面上,一会儿就会发现水与油分离开了。而在太空中,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瓶中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油滴仍然均匀分布在水中。然
而抓着系在瓶上的细绳甩动瓶子。数圈后,水油明显分离,油在上层,水在下层。在空间战中水和油“难舍难分”,长时间保持混合态,是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密度分层消失了,也就是浮力消失了。是一个正常现象。
在太空中,抛出一个物体,不一会儿会稳稳落对面人手中。如太空抛物一样,王亚平老师水平向前抛出冰墩墩,在空中画出一条漂亮的直线,稳稳站在叶光富老师手中。这正是展示了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现象。在太空站中,“冰墩墩”摆件在抛出后几乎不受外力的影响,保持近似匀速直线运动。
“太空中水能烧开吗?”一位西藏同学问了我想问的问题。答案是不能,因为太空中没有可助燃的氧,连火都点不着,在有氧环境中,太空没有压力,所以水沸点低,可能连10度都达不到。他们都是特定的水,可直接饮用的水。
空中课堂真奇妙!并且又用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解释了这些奇妙的现象。努力学习,去揭示更多的奥秘!
在这里我再次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科技的进步,相信在未来,我们能创造更多的航天奇迹,实现新的“航天梦”,在浩瀚的宇宙中留下更精彩的中国印记!
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000字 篇四星辰大海未止步,航天英雄再出征。北京时间10月16日0时23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搭载着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他
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升空,到2021年6月中国空间站阶段首批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国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实现。22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从弱到强的历史,社交媒体上的网友们也纷纷为中国航天点赞:“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了不起的中国,了不起的中国人”!
物换星移,岁月如诗。中国航天的每一次发射、每一次飞行、每一次超越,都为世人展现了我们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这一过程看似轻描淡写,但现实的征程却刻骨铭心。国庆期间,讲述父母先辈们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默默牺牲和奉献的电影《我的我的父辈》燃爆银幕,其中的一个章节《诗》,就是对中国航天的致敬——在戈壁沙漠做早期研究的峥嵘岁月里,身为火药雕刻师和航天工程师的年轻夫妻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在天上写诗的人。”在丈夫牺牲之后,妻子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事业和家庭,这一幕幕感人场景让观众破防。如果说爱国是最深沉的情感,那么奋斗就是最长情的告白。为民族复兴、为航天事业躬身奋斗的身影,组合起来就是人世间的壮美诗篇。
“身在神州,眼望星光。心底有诗,自在远方。”说到诗意,中国航天的名字,有着专属中国人的浪漫内涵。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空间站叫“天宫”、火星探测器叫“天问”……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中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无数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它们与中国尖端高科技擦出火花,使得中国航天就此有了“传统”和“现代”的意蕴。把载人航天飞船取名为“神舟”,更是把美好的寓意碰撞个满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奔向宇宙,中国人已然从太空的“访客”变成“房客”——“身份”的变化,代表着国力的增强,这一份民族自豪感的油然而生,当在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念兹在兹。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创意十足,更意味着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将向更加深远和未知的领域延伸。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是对无垠太空的“心之向往”。相信这份以国之名的诗意告白,最终将凝聚成“奋斗吧,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正如八年前“王亚平所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天宫课堂第二课学生观后感400字 篇五千百年来,多少人曾在白昼仰望过皓日,在夜晚仰望漫天繁星,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近百年来迅速进步着。今朝,注视着浩瀚的苍穹,有着期许,也有着自豪,宇宙,有中国人的足迹。
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神州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天宫课堂”第二课,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的现象,并与地面师生进行了互动,全国中小学生再一次体会到了太空的神奇。
两次天宫课堂的授课,作为一名中学生,作为一名天文爱好者,我切实地感受到了太空的魅力,但更多的却是心底浓浓的骄傲。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名学生问道是否也可以长大后成为一名航天员时,我的心里竟有开心的乐符跳动着,这就是大国的方向——呈现宇宙的奥秘,激发少年们的梦想。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少年,也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在未来的未来,人类一定会越来越接近这神秘,接近人类的初始,宇宙的起源。
映着晨光,心中渐渐泛起层层思索,我们都很幸运,也更幸运。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 篇六两千年前,屈原在《天问》中发出疑问: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正是因为有第一个仰望星空问宇宙有多大,问星辰为何运行有序,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我们人类的文明才能一步步拔高。
观看了《天宫课堂》后,让我对神奇的宇宙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和疑问。太空细胞学研究、太空转身、浮力消失实验、水球光学实验等,无不让我大开眼界,不仅拓宽了我的`思维和认知的边界,也让我对科学有了更新的认识。
今天我们又开启了新的天问之旅,而少年的你我是中国探索太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夜空之下,群星璀璨,它等待着我们去探索。